字体缩小字体放大页面缩小页面放大高对比度辅助线恢复正常关闭
激发改革开放创新动力 走在全国前头世界前列
来源: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  时间:2024-07-19

  在上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搞调研、抓发展、促改革、惠民生、谋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有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的工作举措,为上海发展明确目标、指引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6次赴上海调研考察,5次参加“全国两会”上海代表团审议,在上海出席重要国际会议活动,对上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擘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把脉定向领航

  “看千年的中国去西安,看五百年的中国去北京,看一百年的中国去上海,看三十年的发展去浦东。”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处在改革开放创新的前沿阵地,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重要窗口。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上海、倾注心血,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把脉定向领航。

  定位使命——

  早在上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明确提出“四个放在”的要求,把上海发展放在党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放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三角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思考和谋划。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做好上海工作,要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在服务全国中发展上海。2014年5月在上海考察时提出要做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2015年提出上海要“四个继续走在前列”,2017年提出“四个新作为”,2023年强调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对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上海篇章的殷切期望,充分体现了统筹全局与谋好一域的辩证统一关系,为上海在国家大局中谋划长远发展标注了坐标系。

  改革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块大试验田,要播下良种,精心耕作,精心管护,期待有好收成,并且把培育良种的经验推广开来。希望试验区按照先行先试、风险可控、分步推进、逐步完善的原则,把扩大开放同改革体制结合起来,把培育功能同政策创新结合起来,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

  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改革的重要引领作用,充分体现了上海为国家试制度、探新路的光荣使命,为上海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政策体系提供了路径遵循。

  开放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要以开放的最大优势谋求更大发展空间;要发挥上海在长三角地区合作和交流中的龙头带动作用。

  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开放合作既是上海的优势所在,也是上海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一项重要使命,要做好深化对内合作、对外开放这篇大文章。

  科技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在上海考察调研时,都对创新作出重要论断,提出明确要求。强调上海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要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引进和集聚人才;要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提升科学中心集中度和显示度,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要强化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努力实现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从无到有的跨越。

  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提高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关键所在,充分体现了关于创新第一动力的深邃思考和战略考量,为上海在新形势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明确了主攻方向。

  干部队伍——

  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要进一步提高干部队伍的知识水平和干事创业本领;上海要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上海各级干部要放眼全球、放眼全国,不断提高战略思维、战略把握、战略运作能力,谋发展、创业绩不仅争创国内一流,而且敢于到国际上去比较、去竞争。

  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时代要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继续前进,充分体现了对上海干部队伍的关心和期望,对上海领导干部提升能力、干事创业提出了明确要求。

  发展动力活力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来说,必须有强劲的动力活力,才能保持持久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什么是发展动力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是对外开放”,等等。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阐明了改革、开放、创新是动力所在。

  从改革来说,新时代以来,我们推动的全面深化改革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取得的成就是历史性、革命性、开创性的。

  放眼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推动这么大范围、这么大规模、这么大力度的改革。特别值得期待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这是党和国家事业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又一件大事。会议将谋划提出新一轮系统性、深层次的重大改革举措,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和活力。

  从开放来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坚定扛起经济全球化大旗,多次重申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

  过去,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这是已经由历史和实践检验而得出的正确结论。

  特别是2023年5月至今,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雄安新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崛起、西部大开发等8场区域发展座谈会,对提升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水平、积极推进高层次协同开放、打造全国对外开放高地、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等作出重要部署,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从创新来说,新时代以来,我们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全国有6个省份研发强度超过3%(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中国创新指数跃居全球第12位。

  值得指出的是,全球创新指数排在前列的国家人均GDP都在4万美元以上,最高超过9万美元,而中国人均GDP只有12700美元。在这样一个发展水平上,取得这样的全球排名和地位相当不容易。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科技创新将发挥决定性作用。

  近年来,全国多个省份都在围绕改革、开放、创新做文章,强力推进相关工作。比如,广东提出“锚定一个目标,激活三大动力,奋力实现十大新突破”的“1310”部署;浙江提出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经济大省、大市着力培育发展动力,就能发挥压舱石和顶梁柱作用,稳住中国经济基本盘。

  排头兵先行者

  上海是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的,坚持敢闯敢试、先行先试,发挥窗口作用、示范功能,以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姿态,奋力创造城市发展传奇。

  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充分激发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第一,勇当全面深化改革排头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坚持以改革为引领,一大批制度创新试点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充分发挥了服务全国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作用。国务院先后向全国复制推广的300多项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经验中,近一半为上海自贸试验区首创或同步先行先试。

  同时,强力推进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2021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进一步赋予上海在改革开放领域新的重大任务。

  此外,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自2018年开始连续发布营商环境行动方案,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确保贸易投资便利、行政效率高效、政务服务规范、法治体系完善。

  党的二十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改革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部署新要求。比如,支持有条件的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开展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以服务全国、放眼全球的视野来谋划改革;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数字经济、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等领域改革;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落实金融体制改革;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等等。这是下一步谋划改革举措的基本遵循和工作着力点。

  面向全球、面向未来,要加快推进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在临港新片区率先开展压力测试,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要更好发挥自贸试验区作用,在制度创新方面先行先试,为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累新经验、探索新路径。

  第二,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高地。

  上海应开放而生,因开放而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坚持扩大开放不动摇,以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牵引,形成了一大批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开拓性创新,成为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高地,跃升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口岸城市、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最为集中的城市。

  自设立全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推出全国首张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开始,上海对标国际经贸高水平规则,率先开展推动制度型开放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2018年,制定实施“扩大开放100条”;连续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进博会“朋友圈”不断扩大、功能不断拓展、溢出带动效应持续放大。

  党的二十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开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部署新要求,包括“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积极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加强现代金融机构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高水平金融对外开放,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科技创新和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发展能级”等。

  “上海之所以发展得这么好,同其开放品格、开放优势、开放作为紧密相连。”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努力推进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一是制度型开放。这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最显著特征之一。要加快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快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制度型开放转变。

  二是领域开放。深入推进跨境服务贸易和投资高水平开放,提升制造业开放水平,发挥金融开放引领作用,聚焦投资、贸易、创新等对外交流合作的重点领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积极主动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

  三是平台开放。进一步提升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辐射能级,推动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建设,继续办好进博会等双向开放大平台,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和制度体系。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服务和支撑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第三,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时期,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先后出台“科创中心22条”“科改25条”“人才20条”“人才30条”“放权松绑18条”等一系列有力政策举措,搭建起国际科创中心基本框架体系,正在向“强功能”加快迈进。

  经过多年努力,上海科技综合实力和创新整体效能大幅跃升,走在全国前列。2023年,上海研发支出强度达4.4%,居全国第2位;“上海—苏州”位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科技集群百强榜第5位,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提升到50.2件。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创新动力在哪里?概括来说,主要体现在六个层面:

  一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已建、在建和规划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有20个,“国字头”高端科研平台超过80家。2013年至2023年,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的上海科研成果有20项,占全国的20%。上海有50个基础研究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占全国的14.3%。国产大飞机、国产邮轮、深空、深海等重大科技突破接连实现,这些“大国重器”是上海科技创新的基础关键。

  二是创新试点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以占全国10%的国土面积、33%的人口,汇聚了全国77%的研发经费投入和70%的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培育和产出全国80%的高新技术企业。上海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要进一步勇挑大梁,并发挥好G60科创走廊9座城市的联动耦合效应。

  三是产业园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集聚了全国一半的孵化器、众创空间。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综合实力排名中国第2位,仅次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

  四是高校院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孕育重大原始创新、推动学科发展、解决国家战略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重要力量。2023年,上海科学家在三大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论文120篇,占全国总数的26.2%。

  五是科技领军企业。上海共有66家企业登上“全球独角兽榜”,总估值11147亿元,占全国的20.8%。各类创新创业载体逾500家,入孵企业和团队近3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2.4万家。

  六是国际科技合作。中国提出国际科技合作倡议,设立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邀请全世界科学家来中国集智攻关。2023年,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集聚人才超80万人,外国人才数量和高端人才总量均居全国第一。

  党的二十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重要会议活动、到地方考察调研时,一以贯之地指出创新的极端重要性,强调“要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主动力,积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开展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试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坚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扩大基础研究等国际交流合作,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等等。

  新时代新征程上,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勇于攻坚突破,通过科技创新引领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走在全国前头、走在世界前列。

  (作者: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玉举,原文发表于《解放日报》2024年06月25日)


打印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