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缩小字体放大页面缩小页面放大高对比度辅助线恢复正常关闭
漯河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来源:漯河市发改委网站  时间:2024-03-07

漯河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深入开展主题教育为强大动力,坚定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牢树“单项工作争第一、整体工作创先进”鲜明导向,纲举目张抓工作,项目为王抓投资,千方百计促消费,全力以赴拼经济,全面推进现代化食品名城、创新之城、幸福之城建设,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进中向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漯河实践迈出坚实步伐。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增长5.4%、居全省第2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7%7.2%7%,居全省第4、第5、第5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4%、居全省第7位,税占比70.6%、居全省第4位,企业所得税增量和增幅均居全省第1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8%、居全省第3位。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工业增长后劲不足,重大项目支撑能力有限,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意愿不够强;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托幼、上学、就医、养老等服务供给质量与群众期待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24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锚定省委“两个确保”,持续实施“十大战略”、推进“十大建设”,落实市第八次党代会和市委八届五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奋力推动单项工作争第一、整体工作创先进,加快建设现代化食品名城、创新之城、幸福之城,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跑出漯河“加速度”。

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3%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城镇新增就业3万人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粮食产量保持在36亿斤左右。

三、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统筹做好9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着力稳定经济增长,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向好。加强政策预研储备,促进消费潜力加快释放,精准帮扶市场主体,确保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突出重点扩大市场消费。擦亮“漯河宴”“漯河礼物”名片,加快“十品百店”示范项目建设。加快培育消费增长点,实施22个餐饮美食、酒店、商业街区及综合体项目,新开业7-11便利店5家以上,招引培育知名消费品牌及连锁店20个以上。开展促消费活动,重点举办汽车、家具、家电、建材等各类促销展销活动20场次以上,打造多元消费新场景。规范提升7个夜市摊点,做强7条美食休闲街区。坚持“四篇文章”一起做,探索建立集食品文化推介、线上线下销售、银企对接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产融平台,建成投用漯商之家。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改善性消费、升级性消费,开展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创建,支持双汇电商等企业争创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新入库电商企业8家以上。支持漯河技师学院等学校与食品企业深度对接,培育一批美食博主、电商网红,开展直播带货活动。加快区域性体育赛事中心建设,打造龙舟公开赛、心意六合拳交流大会等5个全民健身品牌赛事。全面推进文旅文创融合,持续推进七大文旅提升项目、培育十大文旅新业态,抓好沙澧河文化风光带、漯湾古镇、河上街、食尚年华田园综合体提升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漯食漯居漯游漯购”城市新名片。聚焦十里灯廊百里灯河、千架无人机展演、汉服文化,打造“只有漯河”文旅品牌。

强化企业跟踪服务。加强惠企政策研究,密切关注国家和省经济政策动向,及时推出保持我市经济稳定增长的支持政策。强化市场主体跟踪服务,更新完善企业帮扶政策“工具箱”。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调整优化政策计算器功能,用好五级解决问题闭环机制,确保企业问题动态清零。建立“万人助万企”活动办与各链群专班对接、首席服务官公开评价排序等制度,重点向产业链群培育、企业降本增效等领域转移,向“三化改造”“六新突破”“双招双引”等专业化服务拓展。持续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全力推动水、天然气成本逐步降至全省平均水平。做好煤电油气热等生产要素保障。

(二)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创新之城建设。加速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落实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深入实施创新“十大工程”,强主体、搭平台、聚要素,加快建设“龙头带动、人才汇聚”的现代化创新之城。

充分发挥中原食品实验室龙头带动作用。加快推动中原食品实验室完善“顶天立地”创新体系,加强基础领域研究,开展科研项目100项,承担省级科技项目20个以上,突破关键技术15项,申请专利50项以上,申报省级科研平台2个。面向企业需求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深入开展对企合作,持续开展“双百企业走进实验室”等活动,服务市内外企业200家以上,推动50项以上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推动中原食品实验室与重点食品企业共建协同创新中心30家以上。组建河南中原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实验室科创基金。设立研究生院并开展联合培养,力争秋季开班招生。加快河南食品科创园建设,新实验室大楼建成投用,12栋智能化车间全部封顶,孵化大楼入驻企业30家以上,打造国内规模最大、设备最全的食品加工中试基地。

提升创新载体平台能级。搭建高能级研发平台,支持肉制品技术创新中心3515功能鞋靴研发中心进入国家研发平台序列,推动金大地氟硅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微康生物创新食品与生物工程研究院上半年挂牌运营。加快建设漯河智慧岛、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和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20家以上。新建院士工作站、中原学者工作站、博士(硕士)实践基地5个以上。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分级建立企业培育库,集中资源引育“链主”企业,鼓励龙头企业构建产业生态圈,健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科技型骨干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新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0家以上、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00家以上。建成先进制造业创新型示范园区5个以上。持续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各类企业实施科研项目2600个以上,确保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20%以上、技术合同登记额增长20%以上。

全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围绕创建主要指标,进一步修订《创新生态评价细则》,完善创新生态评价体系。大力发展政策性科创金融,设立科创投资基金,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深入推进科技服务综合体工作,全面落实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实施经费拨付“直通车”改革,充分赋予科研单位经费管理使用自主权。全面落实“百千万”“六可选”人才引育政策,推动全市创新型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型科技团队等科技创新型高端人才队伍建设。落实好市长质量奖、市长标准奖、市长专利奖,激励企业创新创造。

(三)坚持聚链成群,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围绕现代化食品名城建设,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推动重点产业链提质升级。抓好现代食品、新材料、先进制造三大产业集群11条产业链、县(区)8条特色产业链,落实产业链链长、产业联盟会长“双长制”和工作推进机制,致力打造千亿级集群、百亿级链条。力争金大地氟硅新材料项目上半年开工建设,推动金大地联碱绿色转型产业园做大纯碱、氯化铵、小苏打等产品规模。

强化重点主体支撑。全力培育“头雁企业”。持续实施“倍增工程”“亿元企业培育工程”,推动35家“倍增工程”、107家“亿元企业培育工程”企业年产值分别增长20%以上、10%以上。加快“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新入库规上工业企业115家。加快“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新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建立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库,全年新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230家。组建“链主+协会+联盟”,促进上下游融通发展,推动超高压流体等产业链进入全省专精特新支持培育范围。推动漯河市大数据产业园实质性开工,力争大数据中心物理空间年底建成。推动600家企业上云上平台,实现预制菜、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链数字化平台全覆盖。支持企业加大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力度,实施产业链“三化”改造项目200个以上,确保工业投资增长10%以上、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0%以上。

加快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谋划实施80个以上服务业重点项目。统筹抓好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提高现代服务业支撑能力。积极培育物流业新增长点,大力推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大力推动临港经济发展,加快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完成内河航运和港口规划编制,力争实现全年港口吞吐量翻一番。实施临港片区综合开发,深化与蚌埠港、南京港等港口合作,建成顺丰物流港、众联冷链物流产业园等一批重大物流项目。加快建设高效优质的枢纽经济综合服务平台,打造枢纽偏好型产业集群全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

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加强开发区产业集群培育和提升,推动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建设,强化产业链招商和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力争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以上。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0%以上,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比重达到60%以上。1个以上开发区进入全省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序列。

(四)全力推进项目建设,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树牢“项目为王”理念,提高项目谋划质量,提效前期工作,提质项目建设,强化要素保障,推动项目建设提档加速,不断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加强谋划储备。动态完善“十四五”重大项目储备库,确保投资总额始终保持在2万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占比达到80%,聚焦上级政策支持领域和“三城”建设,立足主导产业、县区功能定位、“11+8”特色产业链和短板弱项,谋划和储备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跟踪国家投资动向,确保202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谋划储备200个以上、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150个以上,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谋划储备480个以上。

加快重大项目建设。用好“四大办”统筹会商、“指挥部+工作专班”推进、重大项目“两单一图”模式、周例会协调解决问题、督查专班督导进度等项目推进机制,推行承诺制、区域评价、容缺办理等投资管理创新举措,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同时抓好投资项目入库。全力抓好700个以上重大项目,其中统筹推进150个省重点项目建设。推动2023131个“三个五百亿”项目投产达效、2024153个“三个五百亿”项目接续实施。加快推进“双百工程”建设。上下半年各组织开展一次重点项目观摩活动,检验问效项目建设成果。

开展好“三个一批”活动。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统一,全周期全链条推进项目前期、要素保障、过程把控、投产达效、入库纳统等工作。紧盯三率等主要指标,确保综合考评继续保持全省先进位次。

强化项目要素保障。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保障好重点项目资金、用地、环保、用能等要素,更加突出投资强度、科技能级、亩均税收等关键指标,推动资源向重大项目集中,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五)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丰满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辐射带动力和区域竞争力。

积极融入郑州都市圈。做实做细与郑州都市圈联动发展的路径和举措,编制我市融入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规划。加强与郑州对接联动,围绕构建郑漯食品产业带,依托漯河经开区、临颍经开区等载体,推动绿色食品、现代物流、高端装备等产业协作配套、链式发展,打造三链同构、农食融合的现代食品产业带。

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坚持规划引领、统筹市域空间结构,持续优化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建立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编制目录清单制度,加快推进城镇开发边界内详细规划编制工作。以建设省级城镇详细规划编制工作试点城市为契机,推动中心城区单元详规编制全覆盖。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全过程管理水平,研究建立中心城区规划土地建设管理“六统一”工作机制。做好城市设计,编制出台城市规划设计导则,制定城市设计管理办法。强化规划刚性执行约束,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全面推进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报批工作,抓细抓好“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和“通则式”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坚持产业规划、空间规划同步推进,加快开发区发展规划批复进度。

提升城市品质。全面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实施,先期实施105项城市更新项目,持续推动“三区一村”改造、主题公园建设等工程,科学施划道路停车泊位3000个,新建公共充电桩580个,改造老旧小区68个,新增拆墙透绿119处,建设口袋公园、街头游园12个,新增公园绿地2万平方米。新建雨污管网25公里,雨污分流覆盖率达到85%以上。新建供热管网20公里、热交换站38座,新增供热面积700万平方米以上,主城区供热覆盖率达75%以上。完成老旧燃气管网改造39公里、城镇非居民用户液化石油气“瓶改管”改造4000户以上。新建改造市区背街小巷供水管网9公里以上,解决70002万余名群众用水安全问题。完成22个居民小区、72处农村老旧供水设施改造,实现自来水连通。实施城市运行服务智慧化工程,建成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系统。持续开展千兆城市建设,全市5G基站达到4600个,实现行政村以上区域5G网络连续覆盖。坚持以“微建设”“微空间”“微循环”为切入点,新建改造城区道路21条,打通断头路、半幅路10条以上。开展“双违”整治活动,持续做好占道市场迁建提升。加快老城区非民生功能纾解,高效利用腾出空间,开展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建成投用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500套(间)。科学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逐步解决好工薪收入群体住房困难问题。常态化、高标准开展城市清洁行动。

推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周漯平高速、平漯周高铁、漯舞快速通道等重大交通工程建设,全年分别完成总工程量的80%以上、30%以上、30%以上。新107国道老漯周路以北段建成通车,启动建设新漯上路与新107国道连接工程,加快临尉高速、人民路高速东入市口改造、京港澳高速龙江路新增出入口、白云山路市区段提升改造、西环北延等项目前期工作。开工建设漯河至周口航道提升工程、舞阳港区、沙颍河漯河搜救中心,推动沙颍河漯河至周口段航道达到三级标准。加快推进临港铁路专用线项目,争取年内开工建设。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县城建设和管理水平,积极推进漯颍一体化、漯舞一体化进程,持续引导各县区聚焦最新城市发展定位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强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领域投入,推动未落户常住人口均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畅通城乡资源要素流动,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的城乡融合发展。

(六)纵深推进改革开放,持续激发发展活力。全面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释放高质量发展动能和活力。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先立后破推进市属国有企业改革。落实市属国有投资公司高质量发展意见,推动资源向主业、实业、新业集中,启动市投资集团AAA”、市发投集团“AA+”、市国投公司“AA”主体信用评级,5月底前实际运营团队的管理层级压缩至三级以内。加快化解市属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历史遗留问题。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持续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组建地市统一法人农商行,深化车险综合改革。推进教育、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开展好新一轮机构改革,调整优化重点领域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精简规范和优化调整议事协调机构,持续深化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调整完善乡镇(街道)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持续深化县域放权赋能改革。开展化解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专项行动,落实完善国家、省配套政策,建立健全适应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长效机制。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加快构建1+3+N”的营商环境综合配套改革政策体系,持续深化“放管服效”改革,落实省深化营商环境综合配套改革108条举措,深入开展营商环境“五件事”等重点工作。以“高效办成一件事”集成服务为牵引,推进关联事项集成办、容缺事项承诺办、异地事项跨域办、政策服务免审办。强化全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坚持应进必进的原则要求,实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全覆盖。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优化升级大数据金融服务平台,建立一站式金融服务大厅。持续开展“一把手走流程”“四减一优”,打造“漯政帮”政务服务品牌,对高频事项再压缩环节20项以上、材料50项以上,“有诉即办”接诉响应率、群众满意率达到100%,“好差评”实名差评全部按期整改。优化提升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办理质效。深化信用漯河建设,推动省级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县(区)创建。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争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落实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若干措施,实施“项目警官制”,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建立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落实好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

推动高水平开放。持续开展“双招双推”。建强“六职+全员”、驻外专职人员、第三方专业团队3支招商队伍,创新招商方式,完善招商机制,动态完善产业链招商图谱,积极引进国内外500强、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确保全年签约超亿元项目200个以上。实施产业链招商,梳理重点产业链上下游、左右岸,紧盯“链主”和龙头企业,招引落地一批重大引领性项目。围绕打造食品产业全生态,聚焦产业链缺失门类、短板弱项和“健字号”“药字号”“妆字号”等高附加值产品,锁定目标企业,精准对接招引。抓好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招商联络中心建设,探索在东南亚等地设立驻外招商办事处、联络处,驻外招商基地稳定保持在40个以上、驻外人员120人以上。高水平建设运营漯河食品国际合作产业园。持续擦亮中国(漯河)食博会“金字招牌”,高质量谋划举办好第二十一届食博会,签约项目70个以上。加大外资企业招引力度,全年新招引、注册外资企业18家以上,实际利用外资总量持续保持全省第一方阵。畅通豫桂东盟物流国际通道,做大做强河南漯河进口肉类指定监管场地、双汇公用型冷链保税仓等开放平台。培育壮大物流、跨境电商等产业。支持企业“抱团出海”,新招引培育进出口企业10家以上,进出口额5000万元以上企业超过35家。

(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奋力谱写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篇章。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树牢“大食物观”理念,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稳定小麦种植面积,稳住农业基本盘;新建高标准农田5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21万亩,确保粮食种植面积保持在410万亩,优质小麦面积达到126万亩、玉米密植达到20万亩、麦椒套种达到40万亩。加快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肉类总产量达到30万吨以上。围绕“食品+”理念,大力推广链园一体发展模式。加快“四级联创”,全域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支持舞阳县、郾城区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做大做强临颍、舞阳、郾城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持续推进“河南农机云”平台建设,打造河南农机智能化、信息化先行区,大力推进农机远程运维终端安装,提升小辣椒、大蒜等特色农作物生产关键环节全程机械化能力和水平。推动稳粮增收建链取得新成效,力争稳粮增收建链面积和5G智慧农田面积实现新突破。争创中国(漯河)农业食品创新园区。争创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

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扛稳扛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治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持续完善拓展“区块链+防返贫致贫监测帮扶”信息系统,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及安全饮水要求,推动产业、就业、金融、消费帮扶等增收措施落地见效,深化产业帮扶,大力推广临颍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园模式,推动村集体收入2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到50%。强化帮扶车间、帮扶基地、龙头企业等各类帮扶载体管理,中央财政衔接补助资金用于产业的比例达到65%以上紧盯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等重点帮扶群体劳动力,实行精准就业服务,完成省定脱贫人口外出务工2.4万人。大力推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支持产业发展。持续完善1+N”消费帮扶“漯河公益”模式,消费帮扶工作持续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

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坚持“五星”支部创建与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融合推进。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重点抓好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大力推进“治理六乱、开展六清”行动,新改户厕6000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2%以上。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乡镇全覆盖。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乡村建设项目20个以上,新培育省级以上乡村建设示范村10个以上,打造幸福乡村生态旅游线路27条。推动县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继续推进全域“四好农村路”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80公里以上、改造危旧桥梁10座以上,支持舞阳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扎实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不断提升村容村貌、户容户貌和群众精神风貌。

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巩固扩大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鼓励引导群众合法有序流转土地。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盘活土地资源、激活农村发展活力。指导县区积极争创省级数字乡村示范县,引导有条件的县区积极申报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

(八)着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擦亮高质量发展新底色。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生态保护系统化、环境治理精细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构建碳达峰1+N”政策体系,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谋划实施一批绿色低碳项目和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加快经开区和新旺化工两个省级碳达峰试点13个项目建设。建立健全用能预算管理制度,严控“两高一危”项目,推动重点行业有序达峰。实施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工业企业提标治理和园区循环化改造,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大力创建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着力引进和培育节能环保产业、绿色低碳企业。强化能耗双控,新上项目达到国内能效先进水平,大力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碳改造。落实好省禁止和限制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的规定。开展新能源汽车替代工作,巡游出租车和网约出租车新能源更新替代率达到50%。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单位、绿色校园等创建活动,提高全民低碳意识。

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三年行动,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降低细颗粒物浓度为主线,大力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确保PM2.5PM10年均浓度分别低于42.574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不少于263天,空气质量排名跻身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前120名、全省前6名。规范地下水管理秩序,严厉打击非法取水;完成经开区和舞阳化工园区、漯西化工园区3座污水处理厂提升改造;加大河湖“清四乱”力度,协同推进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深入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完成8条国省控河流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完成43个国家监管、52个省级监管农村黑臭水体整治任务,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和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针对污染较重河流采取“一河一策”综合治理,大力推进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实施好国家级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完善市政开闸排涝和污水处理联动机制,确保国省控河流水质稳定达标,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预防,加强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严格农用地土壤分类管理和监测监控,防止农业面源污染,保持土壤环境质量稳定。

做好“水”“绿”两篇文章。以水韵沙澧综合提升工程建设为领,谋划实施沙河、新枯河(召陵段)综合治理项目,完成沙河防洪治理、临颍县清潩河治理、沙澧河一期提升整治等工程,加快推进引澧入颍、城乡供水一体化、人民路澧河桥闸联建工程。深化河长制和美丽幸福河湖创建,推动澧河(舞阳段)创建淮河流域美丽幸福河湖。着力推进“森林漯河”建设,落实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建设任务,加强“林长制”体系建设,创建森林乡村20个。

(九)切实增进民生福祉,提高群众生活品质。加快幸福之城建设,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壮”,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面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扎实办好省市民生实事,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推动高质量就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和基层成长计划,支持退役军人、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多渠道就业,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万人。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大力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7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3.8万人、高技能人才2.8万人。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扩大社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覆盖面,加快发展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立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大病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制度,加快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全面落实DRG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推进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提质扩面”,集采药品超800种、医用耗材超150种。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建立“救助+服务”新格局,加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的救助力度,加强对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的服务保障。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落实好“双减”“双增”政策,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强化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优化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多措并举提升公办幼儿园办园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对6所义务教育学校进行校舍改造和设备购置。积极推进高水平高中建设,高水平高中项目力争年底前具备交付使用条件;做好漯河食品职业学院升本后续工作,尽快设立漯河食品工程职业大学。推动中职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职业院校“双高”“双优”建设。围绕漯河医专申本目标,加快新校区建设步伐,补齐短板弱项,尽快达到申本条件。支持漯河职业技术学院与河南工业大学深化合作,力争实现本科招生。深入实施健康漯河行动,高质量推进16个专项行动扩面提效。推动高水平医院开工建设,年底前完成主体60%以上。推行便民就业流程七项举措,加大医保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力度,实现跨省住院费用直接结算率超80%。着力提升“一老一小”服务水平,扎实推进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新增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1900个、达到9000个;继续实施提高妇女儿童健康保障水平,免费开展青少年儿童近视防控及视力筛查3.5万人次以上;扩大老年助餐、居家助老等社区养老服务供给,完成10家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转型升级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星级养老机构覆盖率达到40%;加快市养老产业综合服务园(一期)建设,养老公寓整体工程量完成60%以上,康复医院主体结构完成60%以上;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全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比例达到85%以上,老年友善医疗机构达到95%以上。加快完成龙湖生态体育公园运动设施安装,确保足球场建设完成“十四五”省定目标任务90%左右。

提升本质安全水平。落实国务院安全生产15条硬措施和河南省50条具体措施,压实“三管三必须”和企事业单位法人代表法定责任,深入开展“七查一打”、消防安全集中除患攻坚大整治行动、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每月分区域分行业开展应急演练。加强“平安漯河”建设,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健全重点领域公共安全监管和隐患排查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深入开展“三零”平安创建,深入开展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守牢“三保”、安全生产、防汛抗旱、信访稳定等底线红线。加强政府债务风险动态监控,稳妥有序化解存量政府性债务;引导市属国有投资公司化解债务,优化债务结构。扎实做好保供稳价工作,确保重点时段市场价格总体稳定。健全地方金融监管和风险防控体系,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强力推进保交楼、征收安置、问题楼盘化解攻坚等工作


打印此文